【沿着项目学党史】重庆果园项目与解放碑的红色印记
- 2021/05/20 18:11:21
- 来源:
- 作者:
- 7211次阅读
重庆果园港重大件码头,实现水运、公运、铁运和空运,立体物流网络的“无缝对接”,推动ABB项目整体顺利搬迁,是重庆港口重要货运功能的战略补充,是重庆市级重点水运项目。项目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境内,坐落在上距解放碑约29公里航程的长江北岸。
解放碑的红色印记
从1938年至1943年,是抗战最为艰苦卓越的五年。那时重庆作为抗日陪都,成为中国抗日的最后大本营。每个日夜都面临着日军的“无差别攻击”,中国大地硝烟滚滚。
1941年12月,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,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,在今重庆市渝中区邹容路、民权路、民族路的十字街头中心建成了一座“精神堡垒”。
抗战胜利后,重庆各界决定拆除原“精神堡垒”,在其旧址上建立“抗战胜利记功碑”。1946年12月动工,1947年8月落成。重庆解放后,1950年国庆,刘伯承将其改名为“人民解放纪念碑”。该碑标志着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伟大胜利的成果,也是中国人民解放的重要见证。
民族记忆
“不去解放碑,不能算是到过重庆。”对于这座碑,每个重庆人都有不同的记忆。我们年轻一辈,记忆里的解放碑全是繁华热络的街道商铺和来来往往的人。而老一辈的人忘不了那段艰辛残酷的岁月,总是要讲一讲重庆抗战的故事。据他们说,这座碑通高七丈七,象征“七七”抗战。在日军疯狂轰炸中被炸毁过,但中国军民的“精神堡垒”已经深入人心。据统计,重庆大轰炸中,日军海军、陆军航空兵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,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,投弹11500枚以上,超过二万幢房屋被毁,军民伤亡数万。
抗战八年,一大批大专院校、科研机构、政府机关、重要工厂,以及一大批教育家、科学家、文学艺术家、工商实业家由华北、华中、华东和中原各地西迁重庆。轰轰烈烈的大后方知识青年从军热潮,呼啸着无数爱国知识青年的热血。那些为战乱流离来到重庆的学生,那些土生土长的四川子弟,踊跃从军。1945年4月底,知识青年实际从军八万六千人。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那年,艳阳高照,在国泰电影院前,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精英频繁为军民表演,歌声激昂,鼓励斗志。
重建解放碑
人民解放纪念碑位于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。碑正面向北偏东,为八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。碑通高27.5米,边长2.55米,碑内连地下共八层,设有旋梯达于碑顶。碑顶向街口的四面装有自鸣钟,碑台周围为花圃,总占地面积62平方米。
碑座的上半部各面共刻碑文五篇,有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的《国民政府令》,1946年10月国民政府文官吴鼎昌撰写的《抗战胜利记功碑碑铭共序》,1947年3月国民政府重庆行辕主任张群撰写的《抗战胜利记功碑》等。
每逢元旦节,解放碑步行街上人头攒动,来着五湖四海的人们齐聚解放碑前,等待跨年的钟声响起,迎接新的一年到来。
学习践行
重庆项目党支部现有党员12名,重庆党支部将党建工作写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,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每季度组织党员到重庆革命基地接受红色洗礼,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。结合“学史力行,奋勇当先”党史学习教育活动,党支部以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为目标,将党史学习内容融入七个“一”的党建活动中,激励广大员工砥砺传承、担当奋进,掀起学党史、悟思想、办实事、开新局的热潮。项目部荣获了2019年度重庆市水运行业劳动技能竞赛建设组一等奖、2020年广东省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类成果、两江新区2020年度“助力两江智慧之城建设”青年突击队立功竞赛-优秀青年突击队等多项荣誉。